<address id="fx5zd"><listing id="fx5zd"></listing></address>

      <form id="fx5zd"><nobr id="fx5zd"><nobr id="fx5zd"></nobr></nobr></form>
        
        

            <form id="fx5zd"></form>
              <address id="fx5zd"></address>

                <address id="fx5zd"></address>
                <address id="fx5zd"><nobr id="fx5zd"><menuitem id="fx5zd"></menuitem></nobr></address>
                <address id="fx5zd"><nobr id="fx5zd"><nobr id="fx5zd"></nobr></nobr></address>

                  激情午夜福利,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亚洲国产AV天堂,色综合视频 美能源部長暗示放松原油出口限制
                  企業文化
                  熱點關注
                  人文閱讀
                  員工風采
                   
                  職業文化人終將消亡?
                  www.kolomrumah.com     發布時間:2011-04-08 08:39    欄目類別:人文閱讀

                        最近中國發生的最吸引眼球的大事之一就是:一批收入最高的中國作家,與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百度,就百度文庫是否侵犯作家版權一事鬧得不可開交。

                        但此“最高”,非彼“最高”。作家中帶頭鬧事者,也是中國收入最高的作家之一韓寒,在寫給福布斯最新富豪榜中的中國首富、百度老板李彥宏的一封公開信中,如此介紹某些中國暢銷書作家的經濟窘況:“一本書如果賣兩萬本,已經算是暢銷,一個作家兩年能寫一本,一本可以賺三萬四,一年賺一萬七,如果他光寫書,他得不吃不喝寫一百年才夠在大城市的城郊買套像樣的兩居室?!?/p>

                        在另外一篇挑戰百度的博文中,韓寒還披露了非暢銷書作家的生活狀況:“除了幾個頂級暢銷書作家,中國作家絕大部分都收入微薄,很多網絡作家更是一天要寫一萬字,靠著千字兩分錢的下載收入維生,這年頭誰他媽還在論分來賣東西啊朋友,你看五千字的新鮮連載只要一毛錢啊朋友,一毛錢,你給叫花子都拿不出手啊朋友……”

                        但作家好像并不是一直就這么不值錢的。百度文庫風波發生后,祖籍上海的香港學者許子東在電視上不無留戀地回憶說,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作家們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其實是非常高的:茅盾是文化部長,葉圣陶是教育部副部長,巴金是文聯主席,都是部級干部;當時普通人的月薪是40元,但作家的稿費就是千字20元,相當于普通人半個月的工資,一部長篇小說的稿費,絕對可以讓小說作者成為那個年代的富豪。

                        隨后發生的事,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反右、文革等政治運動中,大多數中國作家們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文革結束后,中國作家迎來了政治、社會、經濟地位的大翻身;但好景不長,80年代政治上呼風喚雨、經濟上點“字”成金的中國作家,很快就淪落到了今天這種“論分賣文”的凄慘境地。這些年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中國作家們最近一次的經濟淪落,似乎都是互聯網惹的禍。

                        互聯網最初興起的時候,一個口號頗為流傳:Information is free(信息是free的)。這里的“free”既是“自由”之意,也是“免費”之意。這句口號以及這個口號所反映的互聯網的本質,導致了后來的無數巨變:整個商業生態都被徹底顛覆,所有行業規則都被重新改寫,許多職業遭到威脅、甚至被消滅。因網絡大潮的沖擊,而導致個人收入急劇下跌、甚至連生存都受到威脅的職業,不僅有作家,還有其他各類通過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獲得主要收入的文化人。

                        如果套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描述資產階級的話,似乎可以這么說:“互聯網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圣光環。它把作家、詩人、音樂家、畫家、歌手、電影人、記者和學者變成了它不出錢就能免費使用其產品的無償勞動者?!?/p>

                        但今天“無償勞動者”突然不想繼續提供無償勞動了。其實,百度文庫風波是互聯網發明以來文化人積怨總爆發的糾紛之一。在韓寒、賈平凹、李承鵬、沈浩波等50名作家和出版人集體向百度發難后沒幾天,以高曉松為首的一批詞曲作者又接過“接力棒”,就他們所認為的百度等互聯網公司多年來侵犯音樂作品版權的行為算起了總賬。

                        比起作家,音樂人似乎更加“苦大仇深”。3月29日,高曉松在新浪微博上發出了“戰書”:“詞曲作者是音樂產業受盜版侵權之害最深,最安靜弱勢的一群。今天作為音樂作品的第一創作者和權利人團結起來!”他發起成立了華語音樂作者維權聯盟,其第一封公開信如此悲情地訴苦:“多年來我們面對大陸盜版唱片占據98%市場的重壓,僅靠2%的正版市場掙扎求生,為我們的琴與夢想堅持著,并試圖不荒廢每一個年輕人才,每一種音樂流派。直到今天,互聯網盜版音樂占據了幾乎100%的市場,我們失去了依靠音樂版權收入再生產音樂(音樂不同于文學,制作成本高昂)的最后陣地。行業凋敝,人才流失,夢想破滅,尊嚴全無……”

                        頗具諷刺性的是,韓寒、高曉松的維權“戰書”都是在奉行互聯網“免費”與“共享”原則的平臺——新浪博客和新浪微博上發出的。這一切究竟是怎么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的?說來話長。如果說互聯網公司是侵犯文化產品版權的“首犯”,那我們每一個上網的人(包括許多文化人自己)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從犯”,如果沒有普通網民在“免費享用”和“無償提供”兩個方面的參與,互聯網公司也無法成為網絡免費盛宴中的最大贏家。

                        先說“免費享用”。耐人尋味的是,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這個“首犯”,還是普通網民這個“從犯”,在網上免費享用他人的文化產品和智力成果時都沒有任何罪惡感,相反,比起孔乙己的“讀書人竊書不算偷”,網絡時代的“竊書賊”要理直氣壯得多,因為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網民都有一個信念:互聯網的精神,尤其是Web2.0的精神,就是免費和共享,而百度文庫或其它網站的免費文庫就是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之夢想的具體體現。

                        再說“無償提供”。就以Web2.0時代的另外一個標志性產品——博客為例吧:首先是一批無名的業余寫作者,不為報酬地寫作博客,其實就是把原來頗為私密的個人日記寫作搬到了公開的網絡平臺上,在中國,這個階段大概相當于“博客中國”階段;接下去,則是一批不以稿費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名人受到吸引,為了打造個人名聲或在商業上推銷自己,也紛紛開始無償地寫作博客,這大概相當于“新浪名人博客”階段;再接下來,就是一批本來以稿費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職業文人,由于害怕落伍、害怕被冷落,也參與進來,無償地寫起了網絡文字,而后來新浪微博的出現,更加劇了這個全民業余、無償寫作的熱潮。

                        在這個熱潮中,最大的受益者是一些網絡平臺,如中國幾大門戶網站,它們通過如此豐富的無償內容增加了點擊率以及隨點擊率而來的商業盈利機會;其次的受益者是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因為訂購上網服務的網民增加了;再次的受益者是網民,他們可以在網上免費閱讀過去需要購買的書籍、文章、新聞,免費觀賞電影和視頻,免費欣賞音樂。但在這場看似皆大歡喜的網上“免費午餐”中,不可能所有人都獲益,有受益者,就有受害者,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以往主要依靠版權保護而獲得經濟收入的內容提供者,包括作家、詩人、音樂家、畫家、歌手、電影人、記者、學者等,以及這些文化人聚集的樂團、唱片公司、電影制片公司、新聞機構、研究機構等。

                        其實,這也不是中國所獨有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如何保護知識產權,在西方也是一個沒有共識的無解難題。但在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缺乏、保護機制不完善的中國,這個問題更為尖銳,如果有關部門不研究對策,如果利益各方不達成共識,那么,在千變萬化、日新月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網絡技術大潮的沖擊下,一個階層就很有可能在中國消亡——這個階層就是廣義上的職業文化人。

                        有些人對職業文化人階層的消亡憂心忡忡,痛心疾首。他們指出,在歐洲,被稱為“黑暗世紀”的中世紀,恰恰是所有藝術家、所有學者、所有文化人都依附于王室或教會的年代,而歐洲文明最為輝煌的時代,則是文化人擺脫了王權和教權、成為一個經濟上相對獨立、生活上相對無憂的職業階層的年代;在中國,最為專制、最為黑暗、最為漫長的皇權時代,也恰恰是缺乏職業文化人階層、所有詩人、所有文人首先是官吏的年代,而中國出現了職業文化人階層的年代,也是中國政治最開明、文化最自由的時代。

                        他們認為,人類的進步往往伴隨著勞動分工的專業化、精確化和科學化,對于一個需要自我審視、自我批評、自我診療、自我完善的社會來說,職業文化人階層的重要性,一點兒也不亞于職業科學家、職業工程師或職業醫生。

                        但也有人認為,職業文化人的消亡對人類社會來說未必就是壞事——如果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所有人都業余從事藝術創作、業余從事學術研究的新時代,那豈非進入了馬克思所幻想的那種人人皆詩人、人人皆哲人的“人的全面發展”之境界?有什么不好?

                        即使是這次帶頭對百度興師問罪的作家賈平凹,也對未來作家職業的消亡前景態度淡定。他說,現在有兩種職業正在消失,一種是司機,現在開車已經變成了人的基本技能;一種是攝影家,只要有一臺小數碼相機,大家都可以拍,“以后還要加上作家,通過電腦和網絡,任何人寫的文字都可以迅速有效地傳播,人人都可以當作家?!?/p>

                        未來怎么樣,誰都說不清,但人人都可以當作家的前景,確實也不是那么可怕。在數十萬年的人類進化史上,到底有多少職業被消滅,早已無從查考。某些職業被消滅的原因,是因為那些職業賴以安身立命的行業消失了,例如,祭司不在了,是因為祭祀業不在了,太監不在了,是因為皇宮不在了,沖洗照片的師傅不在了,是因為膠卷不再繼續投產了……慶幸的是,即使職業音樂家不在了,音樂還在;即使職業詩人不在了,詩歌還在,即使職業文化人不在了,文化還在。

                        但還是有一個小問題:既然未來的作家都是業余的,都有其它職業,都需要朝九晚五或朝酒晚舞地上班,用于寫作的時間肯定不多,所以,估計那時長篇小說的產量可能也不會多,更不會精,估計那時主宰一切的文體可能會是新式的微博(字數局限在20個字以內)、手機短信或者是語錄體的視頻講話。

                        翻閱中國文學史,你會發現,中國古代沒有專業作家,絕大多數所謂的作家和詩人,其正式的職業都是官吏,業余寫作其實是中國文學的常態,職業作家則是非常態,是近代才出現的新鮮事。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未來職業作家真的消亡,在中國來說,其實不過是“回歸常態”罷了。不同的是,古代中國之所以沒有職業作家,是因為傳統中國社會是官本位的社會,但如果未來中國職業作家階層被消滅,其原因卻是互聯網時代“商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之邏輯。

                        然也?非也?行文至此,我似乎更困惑了:這究竟是發展和進步,還是逆轉和退步?這究竟是人的勝利,還是機器的勝利?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就預言過這個趨勢:“人為物役”。更為可悲的是,昨天極力推動這股“技術進步”大潮的人,很有可能明天就被這股失控的浪潮所吞噬。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來源:2011年04月02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魏城 電子郵箱:weicheng_ft@yahoo.co.uk;作者新浪微博地址:http://t.sina.com.cn/weichengft

                  | 國家發改委 | 國家科技部 | 國家知識產權局 |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 | 中國神華集團 | 中國大唐集團 | 中煤集團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中國煤化網 | 人民網能源頻道 | 國家煤化工網 | 中國能源網 | 中國煤化工網 | 中國化工報 | 中國經濟導報 | 科學網-科學時報電子刊 | 遼寧石油化工網 | 陜西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Copyright  新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遼ICP備14003651號-1
                  公司總部:西安市高新區錦業路綠地領海A幢12504室 電話:029-68902923  傳真:029-68902922
                  大連公司地址:大連市高新園區黃浦路909C 電話:0411-86649777 傳真:0411-8664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