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fx5zd"><listing id="fx5zd"></listing></address>

      <form id="fx5zd"><nobr id="fx5zd"><nobr id="fx5zd"></nobr></nobr></form>
        
        

            <form id="fx5zd"></form>
              <address id="fx5zd"></address>

                <address id="fx5zd"></address>
                <address id="fx5zd"><nobr id="fx5zd"><menuitem id="fx5zd"></menuitem></nobr></address>
                <address id="fx5zd"><nobr id="fx5zd"><nobr id="fx5zd"></nobr></nobr></address>

                  激情午夜福利,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亚洲国产AV天堂,色综合视频 美能源部長暗示放松原油出口限制
                  行業動態
                  行業動態
                   
                  煤炭工業2011年發展與2012年展望
                  www.kolomrumah.com     發布時間:2012-03-20 19:26    欄目類別:行業動態

                        摘要:
                        2011年,我國煤炭工業“十二五”開局良好:實現了全年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產業集約水平、安全保障能力、產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煤炭工業發展面臨的各種困難仍然很多。2012年要把“穩中求進”作為煤炭工作的總基調,重點做好確保煤炭供需總量平衡、深入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繼續淘汰煤炭落后產能等工作。

                        2011年,我國煤炭工業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推動煤炭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努力轉變發展方式,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增加有效供給,實現供需基本平衡。2011年,我國煤炭需求增長較快,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的比重接近80%,煤炭需求增量明顯高于“十一五”平均水平,部分時段、部分地區供需矛盾一度比較突出。為緩解這一矛盾,我們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加強市場監測。密切跟蹤煤炭經濟運行情況,深入分析市場變化,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煤炭供需形勢,安排迎峰度夏、度冬工作,正確引導市場預期;深入煤炭主產區、調入區和大型煤電企業調研,會同有關部門采取了有效措施,著力緩解煤電矛盾。二是提高供應能力。及時組織新建煤礦項目竣工驗收,促進項目盡快投產運營,全年新增產能9500萬噸;推動兼并重組煤礦有序投產,全年釋放產能約1.5億噸。三是做好產運需協調。內蒙古、山西、陜西等產煤大?。ㄗ灾螀^),合理組織生產,加大煤炭調出力度。2011年,三?。ㄗ灾螀^)分別調出煤炭6.1億噸、5.8億噸、2.7億噸,均創歷史新高。神華、中煤、同煤、陜煤化、淮南礦業等大型煤炭企業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提高重點電煤合同兌現率,為保障電煤穩定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煤炭應急儲備基地建設加快,第一批國家煤炭應急儲備計劃順利完成。在各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煤炭工業努力增加有效供給,2011年,全國原煤產量35.2億噸,同比增加2.8億噸,增量為歷史最高水平;煤炭凈進口1.68億噸,同比增長15%,實現了全年煤炭供需基本平衡。

                        (二)推進結構調整,提高產業集約水平。2011年,我們堅持把大基地、大集團、大煤礦建設和淘汰落后產能作為重要抓手,在調整結構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在轉變發展方式中謀劃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一是大型煤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全年核準大型煤炭基地內煤礦項目32個,建設總規模1.46億噸;14個大型煤炭基地總產量達到32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達到90%左右。二是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設取得新進展。隨著煤炭企業兼并重組進入實施階段,全國千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已達45家,年產量23.2億噸,占全國總產量比重66%,較2010年提高3個百分點,其中年產5000萬噸以上的煤炭企業18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1%,較2010年提高7個百分點。去年,山東能源集團、冀中能源集團跨入億噸級企業行列,我國億噸級煤炭企業達到了7家。三是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步伐加快。不連溝、布爾臺等一批特大型現代化煤礦相繼投產,千萬噸級現代化煤礦達到40個,安全高效煤礦達到377個,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3%左右。四是淘汰落后產能取得積極進展。繼續加大以關閉小煤礦為重點的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力度。2011年,全國關閉落后煤礦407個,完成計劃的133%;淘汰落后年產能2463萬噸,完成計劃的155%。年產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產量在全國總產量中的比重下降到20%。

                        (三)強化瓦斯防治,增強安全保障能力。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抓住煤礦安全生產關鍵環節,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堅決遏制煤礦重特大事故,保障了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一是加強煤礦瓦斯防治工作指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安全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1〕26號)精神,明確重點工作分工,開展落實情況專項檢查。在合肥召開全國煤礦瓦斯防治現場會,張德江副總理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全面部署了“十二五”時期瓦斯防治工作。二是夯實煤礦瓦斯防治工作基礎。制定了煤礦瓦斯等級鑒定管理、抽采達標等規定,建立了煤炭企業瓦斯防治能力評估制度,開展了中小煤礦瓦斯專家會診,完成了全國煤礦瓦斯地質圖編制工作。三是加大煤礦安全改造投入。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0億元,帶動地方和企業配套資金96億元,推進煤礦安全改造和瓦斯治理示范礦井建設。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3.58億元,專項用于7個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和14個區域礦山應急救援隊建設。2011年,全國煤炭生產百萬噸死亡率為0.564,同比下降0.185;死亡人數1973人,同比下降18.9%;山西、陜西、內蒙古等煤炭主產區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一批大型煤炭企業實現了安全生產“零死亡”。

                        (四)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根據轉變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不斷提高煤炭資源的開采與利用效率。綜合利用規模擴大。新增洗選能力1.5億噸,原煤入洗率提高到52%;新增煤矸石等低熱值煤發電裝機規模280萬千瓦;新增地面煤層氣產能14億立方米,新增瓦斯發電裝機規模近40萬千瓦。綠色開采示范初見成效。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省煤炭企業應用充填開采技術,累計采出“三下”壓煤1000多萬噸,充填煤矸石1300多萬噸,減少矸石占地30多公頃,產生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接近100億元。煤礦技術裝備升級加快。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2.6億元,帶動企業投資46億元,開展煤礦采掘與洗選技術裝備升級,煤層氣(煤礦瓦斯)地面抽采的一系列關鍵技術裝備研究也取得積極進展??萍紕撔麦w系進一步完善。大中型煤炭企業普遍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通過驗收,煤炭行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9個。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成效明顯。煤炭行業獲國家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11項,神華百萬噸煤炭直接液化和60萬噸煤制烯烴工程轉入商業化運行。

                        (五)完善體制機制,夯實行業管理基礎。我們與地方各級發展改革委、煤炭管理部門一起,健全行業管理體系,完善行業管理措施,行業管理工作取得進展。山西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總結評價工作已經完成。提出了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初步意見。行業法規建設得到加強。制定發布了《煤礦地質補充勘探和煤炭產業升級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煤炭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實施細則》,研究起草了《煤層氣產業政策》《煤炭礦區總體規劃管理暫行規定》《特殊和稀缺煤類管理暫行規定》《對外合作開采煤層氣資源條例》等行業法規。確定了煤層氣標準體系框架,制定實施了《民用煤層氣(煤礦瓦斯)》(GB 26569-2011)《煤層氣井鉆井工程安全技術規范》(SY6818-2011)《煤層氣集輸與處理運行規范》(SY/T 6829-2011)和《煤層氣開采防塵防毒技術規范》(AQ4213-2011)等標準規范。

                        此外,煤炭國際合作步伐進一步加快。中國煤炭國際峰會、煤礦瓦斯治理(淮南)國際技術大會等國際性會議成功召開,國際交流平臺日益豐富;煤炭企業積極參與澳大利亞、蒙古、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資源開發,兗礦集團在澳大利亞的權益煤產量已近2000萬噸/年;中俄煤炭領域合作全面實施,全年進口俄羅斯煤炭超過1000萬噸。礦區民生進一步改善,2011年,全國煤炭行業利潤約4500億元,其中99家大型煤炭企業利潤約2100億元。大型煤炭企業職工人均年收入5.6萬元,同比增長24%;棚戶區改造穩步推進,礦工居住條件顯著改善;職工勞動保護得到加強,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加大。

                        在過去的一年,我國煤炭工業取得了可喜成績,為進一步科學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煤炭工業發展面臨的形勢與所處的環境,各種困難仍很多。

                        從國際環境看,一方面,世界煤炭開發利用技術不斷進步,為煤炭工業集約化、多元化、潔凈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主要煤炭資源大國為促進經濟發展,主動擴大國際合作,為我國煤炭工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帶來了機遇。另一方面,國際社會碳減排呼聲越來越高,圍繞氣候變化的國家間談判更加激烈。我國政府已經承諾,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降低40%~45%。煤炭是我國主體能源,也是高碳能源,控制碳排放對煤炭的生產和利用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從國內環境看,一方面,“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能源需求呈現穩步增長態勢。與之相應的是,我國油氣資源相對不足,煤炭占化石能源資源儲量的94%;煤炭開發利用技術較為成熟,開發利用成本相對低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不足10%,大規模發展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煤炭消費總量仍將延續增長態勢,煤炭主體能源地位還難以改變。另一方面,“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明確總量控制目標和分解落實機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抓緊出臺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實行強度和總量雙控制”。經與地方政府溝通協調,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方案已經形成。隨著工作方案的頒布和落實,煤炭需求增速將逐步放緩,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逐步下降。

                        從煤炭行業自身發展看,一些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

                        一是資源支撐難以為繼。我國煤炭資源雖然總量很大,但人均可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焦煤、無煙煤等稀缺煤種資源儲量尤其匱乏。資源勘探程度低,儲采比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資源回采率低,部分大礦采肥丟瘦、小礦亂采濫挖,資源開發方式難以支撐經濟社會長遠發展。

                        二是開發布局矛盾加劇。東部資源日漸枯竭,中部資源開發潛力變小,煤炭開發加速向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轉移。預計到“十二五”末,山西、陜西、內蒙古煤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將由2010年的54%提高到近60%。河南、安徽等省將由煤炭調出省轉為調入省,北煤南運、西煤東運的壓力增大。煤炭長距離運輸的不確定因素增多,特別是在冬夏季用煤高峰期和遇有極端惡劣天氣時段,煤炭安全穩定供應的難度和風險進一步加大。

                        三是整體生產力水平較低。煤炭領域很多基礎理論和重大技術亟待突破和創新,煤炭技術裝備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和可靠性程度低,采掘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效率遠低于先進產煤國家。產學研融合程度較低,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短缺,煤炭科學發展受到制約。小煤礦數量仍占全國煤礦總數的80%以上,絕大多數裝備水平差、管理能力弱、職工素質低、作業環境差。

                        四是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全國大中型礦井平均開采深度接近500米,且以年均近20米的速度向深部延伸;采深大于600米的已占30%,超過千米的深井達39處。隨著采深增加,煤炭開采條件更為復雜,高瓦斯礦井每年增加4%,煤與瓦斯突出礦井每年增加3%;占三分之一產能的煤礦急需安全改造,占三分之一產能的煤礦需要逐步淘汰。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一般事故時有發生,煤礦安全生產問題依然突出。

                        五是煤炭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大。煤炭開采引發水資源破壞、瓦斯排放、煤矸石堆存、地表沉陷等問題,對礦區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煤炭生產完全成本制度尚未建立,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投入不足,一些礦區“舊賬未還,又欠新賬”,給將來發展埋下隱患。資源枯竭礦區環境治理任務艱巨,轉型發展負擔沉重。

                        六是行業管理不到位。行業管理職能分散、重疊,行政成本高、效率低。大型整裝煤田被肢解,資源配置與礦區總體規劃缺乏有效銜接。部分企業炒作礦業權,部分地區片面以就地轉化為條件配置資源,資源獲取成本升高,一些老企業資源接續尤為困難。行業準入門檻低,一些不具備技術和管理實力的企業投資辦礦,存在安全保障程度低等問題。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做好2012年煤炭發展改革工作,對于促進煤炭工業科學發展,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發展改革工作會議、能源工作會議的部署,今年要把“穩中求進”作為煤炭工作的總基調,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確保煤炭供需總量平衡。保持煤炭供需基本平衡,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促進煤炭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要繼續增加煤炭有效供應能力??紤]經濟結構調整、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境外煤炭資源利用等因素,2012年煤炭產量預期目標36.5億噸。煤炭進出口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煤炭企業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組織生產,保障煤炭正常供應。各級煤炭管理部門要做好基建煤礦竣工驗收工作,確保盡快投產,規范停產整頓煤礦復產驗收程序,促進產能平穩有序釋放。在大型煤炭基地內開工建設一批大中型現代化煤礦,要加強煤炭市場監測。密切跟蹤煤炭下游產業發展動態,加強煤炭供需形勢調查研究,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采取應對措施;發布全國煤炭需求、生產和調運等信息,促進煤炭產運需有效銜接。要促進煤炭高效便捷流通。充分發揮煤炭交易中心作用,積極推進全國煤炭交易體系建設,促進煤炭供需雙方直接交易,減少中間環節,清理取消各類違規收費,降低交易成本。

                        (二)深入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2012年是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工作全面推進的重要一年。各地要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0〕46號)精神,狠抓落實、取得成效。要抓緊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兼并重組工作進展較快的?。ㄗ灾螀^、直轄市)要抓緊完善配套措施,加大推進力度,推動兼并重組工作向縱深發展,確保取得實效;進展較慢的?。ㄗ灾螀^、直轄市),要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迎頭而上,確保全國兼并重組工作有序推進。要進一步開拓工作思路。在推進步驟方面,要做好年度目標分解工作,明確年度工作任務和重點,盡量往前做工作,不能把主要工作全部拖到最后一年;在推進途徑方面,要發揮區域內部主體煤炭企業的作用,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引進技術管理水平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煤炭企業,跨區域參與本地區煤炭企業兼并重組,確保兼并重組工作取得新進展。要加大協調支持力度。有關部門要高度關注煤炭企業兼并重組進展情況,協調解決重組中的問題。繼續支持兼并重組企業重大項目建設,加大對兼并重組企業的煤礦安全改造、產業升級和補充地質勘探項目資金支持力度。

                        (三)繼續淘汰煤炭落后產能??偟膩砜?,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小煤礦數量多、生產力水平低的問題仍很突出。淘汰煤炭落后產能是調整煤炭產業結構、提升行業發展水平的客觀要求,是保護煤炭資源和礦區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確保實現“十二五”末小煤礦數量控制在7000個以內的目標。根據“十二五”總體目標和2011年各地區進展情況,今年計劃淘汰落后小煤礦400個以上,淘汰落后年產能約2000萬噸。要堅持分類指導,對于非法違法開采的煤礦,堅決予以關閉;對于安全基礎差且改造難度大的煤礦,進一步加強監管,積極引導其退出煤炭生產領域;對于具備資源優勢和改造提升條件的煤礦,鼓勵其參與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實施產業升級,支持大型煤炭企業發揮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提高小煤礦生產力水平。要強化任務落實,組織開展2011年淘汰煤炭落后產能檢查考核工作,抓緊分解2012年淘汰煤炭落后產能任務目標,繼續加大宣傳力度,及時公布關閉煤礦名單,接受公眾監督。要完善配套政策,妥善處理企業轉產安置、職工勞動關系轉移等事宜,合理解決正常退出煤礦的礦權、資產等遺留問題,建立健全淘汰煤炭落后產能工作長效機制。

                        (四)切實加強煤礦安全管理。要進一步加大安全工作力度,遏制重特大事故,防范一般事故,使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繼續大幅度下降。要深入開展瓦斯綜合治理。瓦斯防治部際協調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加強協調,督促各地落實煤礦瓦斯防治目標責任。積極推進煤礦瓦斯防治能力評估工作,提高煤礦瓦斯防治水平。充分發揮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用,推動煤礦瓦斯治理技術產業化發展。要加大安全投入。各類煤礦要足額提取生產安全費用,積極爭取金融機構支持;對災害嚴重、安全欠賬多且自身安全投入困難的企業,繼續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煤礦安全改造;地方財政要積極安排配套資金,專項列支,與中央資金同時到位。要強化安全基礎管理。嚴格落實安全責任,強化人員培訓,完善安全管理體系;特別是兼并重組、資源整合煤礦,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基礎工作的資金投入,摸清瓦斯、水文地質等情況,強化災害辨識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五)大力推進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煤炭及其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煤炭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改善礦區民生的有效手段。要加快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推廣大同塔山、中煤平朔等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建設經驗,按照煤—焦—電—建材、煤—電—化一體化發展模式,全面推進礦區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建設。要積極利用與煤共伴生資源。優先發展煤矸石、洗中煤等低熱值資源發電,新增發電裝機規模600萬千瓦;鼓勵支持低濃度瓦斯發電,新增瓦斯發電裝機規模40萬千瓦。加快沁水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層氣產業基地建設,加大鄭莊、大寧—吉縣等區塊勘探力度,加快柿莊北、潘莊、韓城等項目開發,提高寺河、潘河等產區產能,推進古交—太原等煤層氣管網建設,開展新疆低階煤地區和云貴高應力地區煤層氣開發技術研究,全年煤層氣抽采量達到155億立方米,利用量80億立方米。

                        (六)強力推進煤炭行業科技進步??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是加快轉變煤炭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當前,煤炭行業科技創新能力,與推動煤炭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要進一步完善煤炭科技創新體系。支持煤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支持煤炭企業成立專業化技術服務機構,開展煤礦技術咨詢和工程服務。要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加快大型煤礦裝備國產化進程,推動煤礦自動化采掘成套裝備、大型露天煤礦開采裝備、復雜地質條件煤炭高效開采技術裝備研發,推廣煤礦數字化、工作面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技術裝備。要大力發展綠色開發技術。組織召開煤礦充填開采技術現場會,推廣行業先進經驗。支持企業開展保水開采技術研究,減少地下水破壞。穩定發展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確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煤炭地下氣化發展路線,推進示范工程建設。

                        (七)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煤炭進口國,煤炭工業國際化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要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認真總結我國煤炭企業“走出去”經驗,加強對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煤炭政策的研究,鼓勵開展國際煤炭資源并購,支持中國煤炭企業參與國際煤炭開發。要拓展煤炭國際合作形式。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強與澳大利亞、印尼、蒙古、越南、俄羅斯等國的煤炭貿易合作,進一步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技術服務。

                        (八)切實加強煤炭行業管理。強化煤炭行業管理是煤炭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針對目前煤炭行業管理體制機制現狀,今年要繼續完善煤炭法律法規體系,積極推進《煤炭法》修訂工作,盡快出臺《煤炭礦區總體規劃管理暫行規定》《特殊和稀缺煤類開發利用管理暫行規定》《生產煤礦回采率管理暫行規定》等行業法規。要發揮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總結近年來煤炭行業發展改革成果,開展煤炭產業政策修訂工作;發布煤層氣產業政策,規范引導煤層氣產業健康發展。

                  (來源:2012-03-20  中國煤炭報 作者: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 吟)

                  | 國家發改委 | 國家科技部 | 國家知識產權局 |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 | 中國神華集團 | 中國大唐集團 | 中煤集團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中國煤化網 | 人民網能源頻道 | 國家煤化工網 | 中國能源網 | 中國煤化工網 | 中國化工報 | 中國經濟導報 | 科學網-科學時報電子刊 | 遼寧石油化工網 | 陜西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Copyright  新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遼ICP備14003651號-1
                  公司總部:西安市高新區錦業路綠地領海A幢12504室 電話:029-68902923  傳真:029-68902922
                  大連公司地址:大連市高新園區黃浦路909C 電話:0411-86649777 傳真:0411-8664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