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fx5zd"><listing id="fx5zd"></listing></address>

      <form id="fx5zd"><nobr id="fx5zd"><nobr id="fx5zd"></nobr></nobr></form>
        
        

            <form id="fx5zd"></form>
              <address id="fx5zd"></address>

                <address id="fx5zd"></address>
                <address id="fx5zd"><nobr id="fx5zd"><menuitem id="fx5zd"></menuitem></nobr></address>
                <address id="fx5zd"><nobr id="fx5zd"><nobr id="fx5zd"></nobr></nobr></address>

                  激情午夜福利,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亚洲国产AV天堂,色综合视频 美能源部長暗示放松原油出口限制
                  DMTO技術
                  DMTO技術
                   
                  《科學時報》頭版:煤代油制烯烴技術這樣邁向產業化
                  www.kolomrumah.com     發布時間:2011-03-10 14:28    欄目類別:DMTO技術

                  ——記中科院大連化物所DMTO的創新實踐與思考

                  □ 記者 鄭千里

                        2010年10月26日,“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Ⅱ)工業化技術”在北京首簽工業化示范項目許可。陜西煤業化工集團、中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技術許可方),與陜西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被許可方)正式簽約。陜西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重任在肩,煤制甲醇年產180萬噸、甲醇制烯烴年產67萬噸及配套項目將進入實施。
                   
                         這是DMTO-Ⅱ工業化技術在全球的首份許可合同,它標志著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領先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在走向工業化道路上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2011年1月1日,在內蒙古包頭市,神華60萬噸煤制烯烴工業示范工程,也正式開始了其商業化的運營。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單位研發,我國擁有自主產權的DMTO以及DMTO-Ⅱ技術,走過其多年光榮而又艱辛的歷程,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和興趣?!懊捍椭葡N技術邁向產業化”的重大科技成果經過兩院院士的投票,2011年1月19日,也入選了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科技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
                   
                         “DMTO要在國際競爭中最終取勝,就像是一場全面考驗耐力的馬拉松?!敝锌圃捍筮B化物所副所長、研究員劉中民曾對本報記者感慨地說:“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大連化物所看到國際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國未來能源發展的需求,就成立了甲醇制取低碳烯烴研究組,幾代科研人員創新的腳步從來未敢停歇?!?br /> 
                         誠如斯言,我國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烴邁向產業化,成為世界在該領域的翹楚,至今已經歷了整整30個年頭。
                   
                         20世紀中期,全球的兩次石油危機,促使企業家攜手科學家,尋求開拓非石油資源的新途徑,這種形勢極大地推動了煤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的發展。甲醇制取低碳烯烴過程(MTO),就是從煤或天然氣出發制取化工產品的一次新嘗試。
                   
                         中國科學院高層領導審時度勢,1981年在太原召開了一碳化學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由大連化物所承擔甲醇制取低碳烯烴的研究工作,并將其列為中國科學院的重點課題。據曾任大連化物所的副所長李文釗對本報記者回憶,在時任研究室主任林勵吾的領導和支持下,組成了以陳國權和梁娟為正副組長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烴的研究組,經過幾年努力,在國內首先合成了ZSM-5型沸石分子篩,并對其合成規律、反應性能調變、改性及表征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工作,為我國實現“以煤代油”的戰略目標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七五”期間,原國家計委科技司和中國科學院決定,在大連化物所建立甲醇制取低碳烯烴中試基地,在時任副所長李文釗的主持下,成立了以王公慰為組長、蔡光宇和應慕良為副組長的中試攻關小組。到1989年底,先后完成了3噸/年規模沸石放大合成及4~5噸/年規模的裂解催化劑放大設備,以及日處理量1噸甲醇規模的MTO固定床反應系統和全部外圍設備等,并在此基礎上于1991年4月完成了中試運轉。
                   
                         進入20世紀90年代,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劉中民帶領研究組,對甲醇制取低碳烯烴開展更加深入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豐富了對MTO過程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整套專利和技術。1995年,大連化物所完成了流化床MTO過程的中試運轉,其發展的適合兩段反應的催化劑及流化反應工藝,專家認為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96年,這一成果獲得了中科院的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原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與財政部聯合頒發的“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獎。
                   
                         “那年我們申請的是中科院的一等獎,卻頒發給了我們特等獎,這在以往的科技評獎中是不多見的,可見評委們對我們成果的高度認可。我負責的是制烯烴催化劑的研制,在獲獎者中排名第二?!眲⒅忻裼芍缘貙Α犊茖W時報》記者說,“非常感謝大連化物所給我提供的廣闊舞臺,我當時還很年輕,27歲擔任研究組副組長,成為研究組長只有31歲,獲獎時也只有32歲?!?br /> 
                         劉中民1990年在大連化物所博士畢業后留所工作,從1991年開始就成為二甲醚制烯烴催化劑課題負責人,本來也有多次出國進修和工作的機會,但是劉中民想:自己正在做的是國家的攻關課題,如果能把這件事情做好,應該比出國更為踏實、更有奔頭。
                   
                         “1995年的夏天,我還在上海的青浦做試驗,有一位同事打電話告訴我,所里已經決定讓我當研究組的組長了。時任研究所所長的楊柏齡很有改革的魄力和創新的眼光,是他說服研究所一批58歲的老同志卸下組長的職務,為我們一批年輕人提供了早點挑擔子、施展科研才華和抱負的機會?!眲⒅忻翊蜷_回憶的閘門。
                   
                         有效地集成社會的各種創新要素,才能提高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與規模產業化的能力。中科院在實施國家知識創新工程中,逐步形成了科技創新鏈的認識。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完成“八五”攻關任務后,向有關產業部門通報了MTO的中試結果,并進行了技術交流。一些長期從事催化裂化工藝和裝置設計的專家認為,雖然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進行MTO工藝所用的分子篩的研究開發工作,當時已注冊了國內外24項專利技術,其試驗結果主要技術指標略優于外國同行,但將中試技術直接放大用于建設工業規模的裝置存在很大風險,提出了進行中間級的工業性試驗的必要性。由此,大連化物所加緊與有關企業聯系,著手準備進行工業性試驗。
                   
                         “一項科技成果實現工業化,往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核心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也必須是持續不斷的行為?!敝锌圃捍筮B化物所基于這一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在加強MTO技術推廣的同時,又積極探索和發展新一代催化劑,并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從根本上保持MTO技術的持續領先,這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甲醇(或二甲醚)轉化制取低碳烯烴技術,被他們命名為DMTO技術。
                   
                         “從MTO到DMTO,一是從化學原理上,甲醇變成二甲醚用的是同一個催化劑,我們的工藝設計已經有了創新,DMTO同時含有甲醇和二甲醚兩個技術。二是出于商業行為和知識產權保護的考慮,我們希望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起了個工藝代號,加上的這個‘D’,本身是二甲醚的英文字頭的縮寫,我們稱之為二甲醚或者甲醇制烯烴;‘D’也隱含著‘大連’的意思?!眲⒅忻竦莱銎渲械木売?。
                   
                         陜西把工業性試驗“搶”到手
                   
                         2004年4月28日,時任陜西省省長的賈治邦、常務副省長陳德銘,省政府相關委辦廳局、省屬大型國企和地市縣領導齊聚,在陜西省北端的府谷縣城共商科技興陜大計。會上,陜西省政府經濟顧問李毓強教授鄭重向省政府推薦:“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MTO試驗項目處于世界科技前沿,項目仍處于實驗室階段,需要進行工業性試驗,預計試驗經費要六七千萬元。如果陜西幫助他們完成工業試驗,即可建大型的工業生產裝置。陜北這么多優質煤要轉化,提高附加值,目前最好的出路就要靠MTO?!?br /> 
                         專家介紹說,MTO工藝的主要產品是乙烯和丙烯,它是以煤作為原料,替代以石油(或天然氣)為原料生產乙烯、丙烯等化工產品的關鍵技術,是實現我國“以煤代油”戰略的重要途徑。按照目前采用MTO路線生產低碳烯烴取得的試驗成果,以及甲醇生產裝置大型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來分析,MTO生產低碳烯烴與現在的石油路線相比,具有非常明顯的經濟優勢。
                   
                         過去,國外某公司也號稱擁有MTO技術,但沒有經過工業性的試驗,技術使用費要價卻高達數億元。認真聽取了政府經濟顧問的意見后,陜西省政府的領導當機立斷,決定由陜西國有企業出資,和大連化物所一起完成工業性試驗,然后在陜西建大型工業化裝置。試驗的投資風險由陜西方面承擔。
                   
                         任務落實到陜西省投資集團公司。該公司副總經理袁知中與李毓強教授聯系后,2004年五一長假的第一天,袁知中在西安與李毓強教授經過商談,通過我國石化專家王賢清和門存貴,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MTO首席科學家劉中民聯系。
                   
                         5月18日,袁知中和幾位專家飛抵大連,當晚即與劉中民等開始了洽談。很快,一份《合作意向書》送到省長賈治邦的辦公桌上。但賈治邦卻對陜西省發改委的領導發話:“《意向書》沒有約束力。讓袁知中明天再去。一定要把合同簽下來?!?br /> 
                         第二次談判開始,袁知中開口就說:“我們知道MTO技術是大化所幾代科學家20多年不懈的科研結晶,不僅經濟價值巨大,而且對國家戰略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技術入門費要350萬元并不多。我們給360萬元怎么樣?”大化所在場的4位談判人員全愣了。劉中民滿臉漲紅,說:“我們要得少,你們卻給得多,世上沒這個道理!這絕對不行!”袁知中說:“要不再加20萬元?380萬元!”劉中民說:“360萬元夠了,夠了!”袁知中說:“這條就不討論了。360萬元,合同一簽立即付一半。開始執行合同,再付一半?!?br /> 
                         后來大家成了朋友,劉中民向袁知中透露了個中“秘密”:“當時找我們合作的企業很多。我們已經和一家大企業談到合同具體條文。你們打著省政府旗號,又有王賢清、門存貴二位老專家的引見,我們不能不接待。誰知你們高明,比我們的報價還多給了10萬元。這充分顯示出對我們的認可,充分顯示出你們的誠意和大氣?!?br /> 
                         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MTO這項具有挑戰意義的重大試驗裝置項目,從最初的談判到全面啟動,僅僅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領導決策的高屋建瓴,實施單位的快速應對,把屬于世界煤化工前沿的科研項目“搶”到了陜西。
                   
                         與社會創新價值鏈銜接中求發展
                   
                         為DMTO項目的建設與運營,陜西省投資集團抽調了精兵強將,聯合陜西煤業集團公司、正大煤化公司,共同成立了陜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現名稱“新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新興公司”)。
                   
                         2004年8月2日,由大連化物所、新興公司、洛陽石化工程公司三方合作,共同開發DMTO工業化成套技術正式啟動。在大連化物所DMTO技術中試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國內一流的工程技術經驗,建設一套年加工1.67萬噸甲醇的工業化試驗裝置;全部投資和試驗裝置的建設運行管理工作,由新興公司負責。
                   
                          中科院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干成大事,就必須注重整合社會資源,加強與社會創新單元的密切聯系。劉中民介紹說:“我們在工業化的試驗之初,及時請洛陽石化工程公司進來參與工程設計,就是希望能與工程設計的人有良好的交流,形成今后工業化的無縫對接。在與工程設計公司的合作中將相關的技術打包,才能將原有停留在實驗室和中試階段的技術,變成一個讓企業容易接受、相對比較完整的成套科技成果。中科院要在講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前提下,在通過與社會創新價值鏈銜接中求得發展?!?br /> 
                          中科院搞工程化和產業化的項目,一定要有自己的準確的戰略定位,千萬不能靠單槍匹馬去包打天下;若是一味地大包大攬,就形不成協同單位智慧和力量的疊加,腦袋和手腳產生的作用就都會平均化,作不出自己特色的科研創新。李文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此評點:我們與洛陽石化工程公司的合作由來已久,迄今為止已有60年的歷史,我們搞DMTO之所以能夠少走彎路,其中一位交往深厚的重要朋友,也是洛陽石化工程公司。一個好漢多人幫扶才能夠成大事,DMTO產業化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選擇到了戰略合作同心同德的好伙伴。
                   
                         “把DMTO這一技術成果從實驗室搬到了建設基地,實際上是風險投資,是一次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果敢嘗試,我們為新興公司的膽識感到欽佩?!贝筮B化物所科技處的同志由衷地說。
                   
                         此前,國際上還沒有同類項目建設、試驗運行的先例可供參考和借鑒,DMTO試驗裝置的要求之高不言而喻。為確保任務順利完成,新興公司董事會聽取專家意見,綜合分析各種條件后認為,在關中地區更適合進行試驗,果斷決議,將原定在榆林的試驗場地改到華縣。此舉得到了合作各方的認可。
                   
                         “華縣離中心城市西安近,氣候環境好,交通方便,設備采購、專家往來都方便,依托陜西化肥廠的公用過程和場地,還可以節省投資,而榆林到11月份就無法施工,冬季停工5個月,而且其中試驗用的小管子萬一哪個地方凍裂,都很難發現。召開專家驗證會時,大家一致同意決定建在離中心城市近的地方?!痹屡d公司董事長袁知中介紹說。
                   
                         試驗場地從榆林遷到華縣,省政府顧問李毓強也給陳德銘省長寫了封信,提出既然是科學試驗就要尊重科學。陳德銘省長欣然表態:尊重企業的決策,尊重科學家的意見,政府不作干預。
                   
                         投資8610萬元的試驗項目建設啟動了。合作三方經過嚴格論證,編制了《DMTO工業化試驗裝置建設統籌控制計劃》,確定了建設進度關鍵控制點。值得欣慰的是,建設這個世界級的DMTO工業化試驗裝置,所有設備、材料全部都是國產的,今后大型化的工業生產裝置也可以全部實現國產化。
                   
                         裝置試車正值三九嚴寒天氣,大化所的劉中民、呂志輝、王公慰等一批研究人員,以及洛陽設計公司的工程人員從大連和洛陽來到試驗現場,加上袁知中、閔小建率領的新興公司的全班人馬,和從陜西化肥廠抽調的技術骨干,原本冷清的當地化肥廠招待所一下子熱鬧非凡起來,有些工程設計人員在這里一住就是8個多月?!罢写?00多個床位,平時沒什么人住,我們去了床位就不太夠用。而經過我們半年多輪流培訓的操作工,在這里也成了稀缺人力資源?!?br /> 
                         劉中民從招待所住處的后窗,就能看到直線距離約500米處的試驗現場,正常情況就能看到裝置的那個火炬,他每天晚上都要從窗戶往外看,“我們的裝置建在山腳,山里有開礦的,經常要放炮開山,不知道什么時候響一聲,我就心驚肉跳,不知道是他們開炮還是我們的裝置出了事情,半夜里經常要趕緊從被窩里爬起來,看我們的火炬亮不亮?!?br /> 
                         裝置還要注意不要產生環保問題,因為它畢竟只是一個工業性試驗,反應還不穩定,反應效率低了,有些污染物質就會跑到水里去,在設計方案中,雖然考慮到要依托工廠原有的水處理裝置進行處理,但投料試車期間有段時間裝置的出水不太正常,就要直接用大罐車將水接起來,再拉到化肥廠處理?!碍h境保護與當地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非得高度重視不可。所幸的是我們從難從嚴要求自己,整個試驗期間從來沒出過一次事故?!?br /> 
                         這是三方合作人員牢記的日子:2006年2月20日開始投料試車,安全打通全部試驗流程,實現了投料試車一次成功的目標。
                   
                         2006年6月17日至20日,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石油化工協會組織的專家組,對DMTO開發項目進行了現場考核。專家組認為:該工業化試驗裝置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裝置運行穩定、安全可靠,技術指標先進,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萬噸級甲醇制取低碳烯烴的工業化試驗裝置,裝置規模和技術指標均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而通過在陜西華縣的這一工業性試驗,開發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DMTO工業化成套技術,為建設以煤為原料生產低碳烯烴的工業化裝置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百萬噸級DMTO插上五星紅旗
                   
                         經國家發改委2006年12月核準,世界首套煤制烯烴工廠、國家現代煤化工示范工程,終于開花在內蒙古包頭市的神華集團。該項目于2007年3月開工,總投資為165億元,年消耗原料煤345萬噸,燃料煤128萬噸。
                   
                         2007年9月17日,大連化物所、新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這三位前期合作的親密伙伴的代表,在北京與中國神華集團代表的手握在一起,簽訂了180萬噸的DMTO技術許可合同(年產烯烴60萬噸),這標志著DMTO技術從前期的萬噸級工業性試驗,向日后的百萬噸級工業化生產邁出關鍵一步。
                   
                         在劉中民向本報記者演示的PPT中,有一張非常直觀的圖表——“神華包頭60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的圖表,圖表中的每一個技術鏈條上,都對應著一幅掌握該技術的國家國旗,其中,中國的五星紅旗圖標,被醒目地標在了甲醇到烯烴這個技術環節上,這正是劉中民所說的煤制烯烴工業技術環節中的“關鍵性一環”,也是讓他和中國人都為之驕傲的——它完全擁有中國自主的知識產權。
                   
                         劉中民對記者介紹說:作為技術許可的提供方,我們必然要受到用戶方的提問與咨詢。神華集團是DMTO技術許可的第一個用戶,為此作了非常精心的準備。他們選擇的工業化布局,挑的也基本上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技術,我們的DMTO恰恰處在上下貫通的環節,技術稍微弱一點他們可能都會看不上。幸虧我們的技術指標非常理想,說話也就有了足夠的底氣。
                   
                         包頭60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萬眾矚目,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2009年,由工信部牽頭,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15個部委(單位)聯合成立協調指導小組,保障了該項目的順利實施。
                   
                          2010年8月,DMTO裝置項目在包頭投料試車一次成功,當天即達到設計負荷的90%;8月12日,烯烴分離乙烯和丙烯合格,乙烯純度99.95%, 丙烯99.99%;8月15日,生產出合格的聚丙烯產品;8月21日生產出合格的聚乙烯產品。
                   
                         本次開工非常順利,DMTO裝置運行平穩,甲醇單程轉化率100.00% ,乙烯+丙烯選擇性大于80%,反應結果超過了預期指標。
                   
                         一直到目前,包頭60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裝置運行良好、性能穩定,甲醇轉化率和烯烴選擇性都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這標志著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制烯烴技術,其產業化和商業化已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至此,大連化物所幾代科技工作者的長跑接力,終于也走出一條中國原創的技術路線,攻克了甲醇制取低碳烯烴的難題,為煤化產業鏈銜接上了最后的關鍵性一環。
                   
                         對包頭煤制烯烴示范工程的石油化工替代路線,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贊賞,并在工作中給予了許多支持,他認為,煤制烯烴是石油化工原料路線變革的重大問題,曾一再強調“技術的替代對一個產業的影響是革命性的”。
                   
                          但張國寶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煤制烯烴與傳統的石腦油裂解制烯烴相比,雖然具備一定的經濟競爭力,國內相關企業也要居安思危才行。過去,顯像管的彩電和光學相機企業,都沒想到自己會有被取代的一天,但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再去想如何避免被取代,恐怕就已料想不及,“同樣的道理,也許煤制烯烴是個朝陽產業,但企業一定要始終走在技術革新的最前沿,才能避免被取代的命運?!?br /> 
                          棋高一著繼續保持國際領先
                   
                           “我們的第一代DMTO技術,其烯烴收率是3比1,這也就是說,3噸的甲醇可以生產出1噸烯烴,從理論上講,這個轉化的比例完全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形成更大的經濟效益?!眲⒅忻駥τ浾呓榻B。
                   
                          就在進行DMTO技術產業化的同時,劉中民帶領的研究團隊毫不懈怠,成功開展了新一代改進技術DMTO-II的攻關,他說:“我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要把烯烴單耗從3噸甲醇降到2.6噸、2.7噸,甚至降到更少?!?br /> 
                          2010年5月,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DMTO-II)研發成功,并在陜西華縣進行了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進一步提升了甲醇制烯烴過程的經濟性,也使我國的DMTO技術棋高一著,得以在國際上持續保持領先地位。
                   
                          美國有家公司既有大規模工業化運轉和集成技術的優勢,也是國外唯一宣稱能對外進行MTO技術實施許可的跨國公司,在2004年以前,它的技術研發基本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同步,并一直在試圖說服我國的石化用戶,直接應用其0.75噸/天的技術成果,進行數萬倍的工業放大,但大連化物所的DMTO工業性試驗完成后,其在國際上咄咄逼人的局面已被徹底改變。
                   
                          2008年之后,這家國外公司雖然決定建立工業性試驗廠,并為此投入了4500萬歐元,但至今仍在進行未果的試驗。有業內權威專家稱:如果這家國外公司的工業性試驗早于大連化物所的DMTO,世界第一套開展MTO工業化應用的工廠,可以沒有懸念地將歸于進口技術,那么,世界上的甲醇制烯烴乃至能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將被其左右。
                   
                          2010年8月25日,中國國際煤化工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在這一權威的國際工程學術會議上,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和這家國外公司再度PK,大連化物所工業化裝置的成功運行和新推出的DMTO-II更是占盡了上風。
                   
                           2010年6月26日,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牽頭,在北京組織并主持召開了“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烴(DMTO-Ⅱ)技術”成果鑒定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汪燮卿等12位專家和教授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對DMTO-II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鑒定專家認為,DMTO-II工業性試驗裝置取得了大型商業化設計基礎數據,為建設DMTO-II大型工業生產裝置奠定了基礎,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建議以試驗裝置為基礎,加快該技術的工業推廣應用。
                   
                           劉中民為本報記者答疑釋惑:陜西蒲城正在實施的煤制甲醇年產180萬噸、甲醇制烯烴年產67萬噸及配套項目的DMTO-II技術,是在DMTO技術的基礎上開發而成,相比較而言,DMTO-II技術熱量利用更合理,烯烴收率更高,每噸烯烴甲醇消耗降低10%以上,大幅度降低了烯烴生產的原料成本。
                   
                           “汽車從1.6L上升到2.5L的排量,主要是換一個更為強勁的發動機。解決發動機的更大動力問題,不需要連汽車的方向盤、刷雨器等全部換成新的,什么都換成新的既沒有必要,還會浪費時間和財力,它要在利用大量老東西的基礎之上,換成一個關鍵性的新東西?!睂MTO上升到DMTO-II,劉中民這么形象地比喻。
                   
                            2008年6月,由國家發改委批準,依托大連化物所劉中民團隊的力量,開始籌建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專門負責甲醇制烯烴項目的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推廣,為大型工業裝置的建設和運行提供技術支撐。劉中民對本報記者介紹說: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立足低碳能源發展的未來,將不斷集中優勢力量,重點突破核心技術壁壘,保證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流淌,不斷保持我國在世界煤基烯烴技術方面的領跑地位。
                   
                           近日,“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頒布,劉中民獲得了這一榮譽。
                   
                          “葉茂”對“根深”的由衷喜悅
                   
                          通過科技項目的帶動,大連化物所甲醇制取低碳烯烴的人才隊伍,也在磨煉中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壯大。劉中民說:“我們團隊里有一批‘牛人’,而且有的性格非常怪,但是研究人員哪有沒性格的?只要你積極參與了工程,你必然就會形成合作精神?!?br /> 
                         呂志輝曾在某產業部門的研究設計院當過研究室主任,收入是大化所的兩倍多,他來大化所讀在職博士之前,對DMTO技術并不是很了解,不過他有很好的化工底子,看好DMTO項目,后來主動留在了大連化物所,幾年摸打滾爬下來,他變成了全國知名的煤化工專家?!皡沃据x曾是項目在華縣的三方聯系人和現場負責人,我們所有的指令都是通過他的嘴說出來的,所以他的權威也就奠定下來了。他現在是新興能源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主要任務和職責,就是要對外進行DMTO的技術推廣?!眲⒅忻窠榻B。
                   
                         早在幾年前,呂志輝就在大連化物所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這就是中科院經常說的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吧!”呂志輝深有體會地說。
                   
                         2000年葉茂從東南大學畢業后出國,先是在荷蘭的一所大學里做博士后,后來在阿姆斯特丹的殼牌石油公司工作?!?008年底我看到大連化物所的相關招聘廣告,給劉中民副所長寫了封電子郵件,他很快就給我回了信,表示很歡迎我到研究所工作。我本身在做流化床反應,MTO也要用流化床反應,專業上完全對口。MTO本身是新的發展方向,處在蓬勃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給予了很多的支持,我在國外做石化工程多年,大連化物所正急需這種工程類的人才,如果我回來肯定能夠有所作為?!比~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
                   
                          2009年6月葉茂成為“”,加盟了劉中民領導的團隊,成為催化工程放大與開發研究組組長,“我回國后的第一個任務,是到陜西做第二代DMTO的實驗。我工作至今一年多來的收獲,是完全清楚了DMTO的流程;DMTO的技術、設計理念、裝置運行三方的結合做得非常好,即使是國外大公司也不容易做到這種程度。劉中民副所長為DMTO全身心投入,忘我的工作精神我很佩服;研究室的人們非常團結,團隊精神讓我很受感動?!比~茂的研究組現在共有7位員工,他本人對大連化物所的“根深”由衷喜悅。
                   
                          “大連化物所要做成每一件大事,都需要有一個能形成合力的團隊。我們發現以前的管理機制很難從根本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何使研究員在考核體系中站住腳?是我們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從2008年開始,我們探索組群的組織形式,把一些稍大點的研究組變成了一個研究室。以DMTO為例,就是在室的下面分成7個小組,制定組群的考核體系?,F在已經形成的這一組群,不再是按傳統的學科設立,而是按照科技項目的發展進程、在不同節點設立,讓人們有了更好發揮自己作用的位置?!贝筮B化物所所長助理、科技處處長王華對本報記者介紹。
                   
                          按照大連化物所的科研組織架構設置,組群中的人員調配、學科方向、經費申請、儀器設備都不歸組長負責。這樣的結果,無形中節省了組長很大一部分在時間上的消耗。兩年來的實踐證明,以隊列組群的組織方式,更能發揮團隊協同作戰的優勢,是研究所開展科技創新一種很有特色的做法,比PI(課題組長,Principal Investigator)制更適合在應用研究領域取得工作成效。
                   
                          為加強甲醇制取低碳烯烴團隊的力量,2009年6月12日,大連化物所也以新的組群形式,成立了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究部,由劉中民兼研究室主任,下設7個研究組和1個辦公室。在研究室籌建與發展中,已陸續引進了朱文良、陳曙光、安麗華三位所級“”入選者,以及其他與DMTO相關的工程化研究人才。
                   
                          “我們DMTO所取得的成果,需要牢牢扎根于肥沃的土壤。除了前幾代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也與現在研究所領導的正確領導密不可分,培養出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圍,才能率領我們的團隊迅猛前行?!狈肿雍Y合成研究組組長田鵬說。
                   
                          “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團隊和人才。各個方面的專才都匯集到一塊,必須能夠形成上下團結、愉快合作的整體,我們必須努力創造出這樣的氛圍?!眲⒅忻駥Ρ緢笥浾哒f,“當然,我們還要學會把握大趨勢、大方向,該在實驗室埋頭苦干時就應心無旁騖,該走出去技術推廣時就要洞察時勢,否則一不小心戰略機遇就轉瞬即逝了?!?br /> 
                           神華的成功應用無疑是個活廣告
                   
                          截止到目前為止,擁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DMTO,已經簽訂了10套裝置的技術許可合同,也就是說,目前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DMTO技術許可,總的規模已大于500萬噸/年烯烴,占了我國全部烯烴的整整20%!
                   
                          即便這樣,前來商談DMTO合作事宜的公司仍絡繹不絕。劉中民介紹說:特別是DMTO技術在神華率先投入應用后,有的公司來我們這里商談合作,干脆都不做摸底調查了,直奔主題就談合同,在神華的成功應用無疑是個活廣告。
                   
                          在技術成果轉移與轉化不同的歷史時期,必須采取不同的市場運作模式和機制,呂志輝介紹了在DMTO工業性試驗之后,三位戰略伙伴之間的合作關系:陜西省投資集團公司已從陜西新興煤化工公司退出,由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收購了其全部股份,亦即51%×37.5%=19.125%=9600萬元;同時,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正大煤化公司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三方,實現公司的股權重組。2008年11月25日,經國家工商總局核準,重組的公司更名為新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專業銷售DMTO技術,提供DMTO的技術服務。
                   
                          在DMTO工業性試驗之后,研究所和企業間的合作也相得益彰。依托大連化物所建立的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得到陜西煤業集團出資3000萬元共建;在陜西煤業集團成立的陜西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2009年已由國家發改委掛牌,其中大連化物所也以甲醇制烯烴類技術專利所有權作價5727萬元出資,占中心注冊資本的45%,在今后可能提供的技術支撐方面,更是得到了大連化物所的鼎力相助……
                   
                          結合DMTO從基礎研究到應用推廣的新模式探索,劉中民談了自己的切身體會:科研院所的技術轉移與轉化,必須與社會優化的資源要素結合,尋找到真正能夠與自己作用互補、能夠發揮各方優勢的合作模式。中科院要在我國起到科技火車頭的“引領”作用,對那些重大的工程化、產業化項目,外部資金的投入雖然至關重要,但是科技人員能否對自己進行合適的定位,能否充分解放思想,明白戰略合作的真諦,卻是能否干好大事的前提。
                   
                          從催化劑到工藝路線,DMTO一共申請了60多件發明專利,構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其工業化應用的成功,顯然也得益于技術提供方的持續創新能力,前期準備充分;在時機成熟時,能夠使大家形成合力,快速加以推進。
                   
                          事實已充分證明,能源戰略研究必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而DMTO之所以能夠兩年內就在陜西完成工業性試驗,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關鍵時刻能頂得上去,也不愧是一支能打硬仗的科技國家隊。
                   
                          曾任大連化物所所長、中科院副院長的楊柏齡,多年來關注我國的技術轉移與轉化。楊柏齡對本報記者談了對DMTO創新案例的思考:DMTO的發展道路并非總是一帆風順,中間也曾多年難以得到相應的支持,科研人員若稍有決心和信念的動搖,就可能會前功盡棄。故此,對那些重大的科技創新項目,除了科研人員必須“咬定青山不放松”,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和信念,各級政府和科研領導部門也必須富有戰略遠見。
                   
                         如今,國際原油的價格已經漲到每桶100美元,我國甲醇制取低碳烯烴取得的成功,包括與之相關的技術儲備,愈加顯露出其現實的和歷史的意義。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圍繞DMTO多年來開展的創新實踐,也留給探索創新的人們以不盡的思考空間。
                   


                  《科學時報》 (2011-3-9 A1 要聞)

                  | 國家發改委 | 國家科技部 | 國家知識產權局 |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 | 中國神華集團 | 中國大唐集團 | 中煤集團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中國煤化網 | 人民網能源頻道 | 國家煤化工網 | 中國能源網 | 中國煤化工網 | 中國化工報 | 中國經濟導報 | 科學網-科學時報電子刊 | 遼寧石油化工網 | 陜西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Copyright  新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遼ICP備14003651號-1
                  公司總部:西安市高新區錦業路綠地領海A幢12504室 電話:029-68902923  傳真:029-68902922
                  大連公司地址:大連市高新園區黃浦路909C 電話:0411-86649777 傳真:0411-86649885